电话:092-748280473
传真:0545-160319328
邮箱:admin@testo340.com
地址:浙江省宁波市市北区央时大楼56号
“知止尔后有定,定尔后能静,静尔后能安,安尔后能虑,虑尔后能得。” ——先秦•曾子《大学》 “知止尔后有定”,是指“明德”、“亲民”到“止于至善”之由。所谓知、止、定、静、安、虑、得,这七个条理的学问修养序次,完全是衔接“大学之道,在明显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注脚。
它不光是曾子提出的儒家求证德道的心法修养功夫,同时也代表儒道未分居前的中国道德传统文化教学修证道德的方法与步骤。《德道经•立戒》章曰:“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恒久?”“知止”,就是修德中的止欲止妄、止恶兴善的意思。
“知”是“止”的前提基础,“止”是“知”的一定效果。“知”,就是求知学习,知德识道,知书达理,明确做人做事的原理,明确万事万物的内在自然纪律,遵道循德,顺应事理,无私欲邪识。心中天理长存,不追逐名利,不厚聚财货,不甚爱大费,知足常乐,止欲生悔,这才是心身康健、永生久视之道。
“知止尔后有定”----这句话,由“止”到“定”,是两个条理。“止”是“定”的前奏,“定”是“止”的成效。“止”,是在明理之后,心中礼德灼烁,不越礼逾规,不做违背天理良心之事。
吾日三省吾身,时时止欲生悔,事事严于律己,循规蹈矩,做到四项行为准则:“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行”,使自己的一切言行都规范在道德允许的规模之内,止住自己的私心贪欲,停止思识中的恶心妄念,以德道的气力战胜它,使之归伏于善德,使自己的心身到达至善境界。“定”,是修为的心志定向,人生世界观的价值取向,人生之旅的目的定向确立与终极归宿。人若能明确道德之理,知道人生的真谛,决议人生的取向,将人心的私心妄念的错误世界观,革新成为正确的人生观、道生观,重塑人生之旅,再造心身性命,掌握自己所当止的去处,向着人生灼烁的道德境界去登攀,志向便会有了奋斗的终极目的,就能勇往直前,不会误入岔道,不会在人生旅途中迟疑彷徨,故曰“知止尔后有定。”“定尔后能静” ----人的志向一旦定在修德证道这个偏向上,以修德为乐,以德心为上,破私立公,以守德、持德、行德、累德为宗,心中自会清静,知足为乐,随遇而安,随缘应世,一切顺自然,心中大自在。
纵然处在当今物欲横流、浊浪滔滔的火宅中,也不被物欲所动,不为款项名利所惑。人心中若认准了道德的定向,有了唯道德是从的宏愿雄心,心中有了主张,一心向德,别无它求。确立了这种雄心向之后,才气清除一切私欲贪心,心中道德自然而生,道光德能与日俱增,如此心中一定常清常静,愈定愈静,没有凡心俗欲之苦恼。“静”是心地清静,无私无欲,物我两忘,心不随外境所牵,意不随物欲所动,无论是顺境中的花天酒地,不迷不惑,不贪不占,心如止水;还是逆境中的腥风恶雨,崎岖跌宕,纵然面临溺死的压力,再恶劣的外情况,都能埋头以待,雄心不悔,坦然面临,德一之心气贯长虹。
这就是修养者的“定尔后能静”。“静尔后能安”---- “安”即放心、平静、安宁之义。
人的心中有了德性,自能看透世俗人生的一切,面临名利的甚嚣尘上,物欲横流的纷繁世界,常能止欲生悔,克己自省,不为物尘所染,不被十丈软红迷心;反而是心明如镜,不为物欲所累心,随缘应世,随遇而安,一切坦然面临,除德之外,别无它求。如此德心稳如昆仑,巍然不动,心地自安,性天灼烁,心身内天地一定是一片祥和的太平盛世。
做人之道也是如此。一小我私家如果不用正确的人生观定住自己的心,让私欲妄念任意张扬,被魔识邪心牵着鼻子走,终日为款项名利而奔忙,活得很累很累。不仅心中的烦恼无一刻停歇,运气也随之起伏,身体疾病丛生,灾祸也在所难免。
若能定住自己的正心,清埋头身,用德性修改自己的人生观,那么人生的一切都市向良性的偏向生长。静尔后能安,心安身安,内外皆安稳,何乐而不为呢?“安尔后能虑”---- “安”是一种埋头状态。“虑”是处世找事的一种思量、思量、筹谋、计划、设想。此地方讲的虑,含有审慎周详之义。
是说人只有安稳埋头之时,遇事才气既不冒进,也不畏缩,不外又无不及,执两用中,不偏一端。虑是一种思维,它具有两个层面,一是后天主观正识之“虑”,一是先天的无虑而无不虑的慧性自然之“虑”。前者强调凡事多思多虑才气不出差错,就事物皆有阴阳两面的阳面而言是对的。
但万物运化之理皆是阴动为先,太极之黑决议着太极之白的运化纪律,仅靠主观意识所掌握的事物外貌现象去运筹,虽也能触到事物之象,可是只能知其一,而不能知其二,难以尽知事物本质中的运化根由和纪律,不能从基础上去改变事物发生生长的客观纪律。故而古有“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之训,所说的正是这个原理。人只有到达心中清静安稳之时,进入德一的无私无欲状态,心中一片空明之时,灵性思维才气闪现,先天慧性才气生发。
这种慧性之虑是不虑之虑,是一种刹那间的德心与自然万物之性相应相合的感而遂通,是靠近切合自然真理的基础途径,它比人靠后天主观意识苦思冥想之虑更高远、更靠近事物的本质,是闻一知十、一通百通、以一代万、万无一失的大智慧之虑。只有具备了这种德性的人,在德性德能的作用力之下,才气生发出这种大慧,而决不是靠人伸手而能得来的。
“虑尔后能得”---- “虑”字,《说文解字》曰:“虑,谋思也。从思。”“得”,是得其所止。“虑尔后能得”这个理念,也就是“得道”的同义语。
后世各家通用,唐、宋以后,佛家的禅宗以“明心见性”而得道,道家以“修心炼性”而得道,儒家以“故意养性”而得道。由此可见“虑尔后能得”广泛而深刻的内在。“虑”含有埋头中所生发的慧性之智,是德性发生的真正的智慧智慧。
修德者既能在心中去私止欲,然后可以有德、累德、明德、行德,进而到达得道、成道、了道,至于亲民的至善之境。心地无私天地宽。
人若能公而无私,厚德持身,心处于常清常静之中,坚持学修道德,德性就能扶摇直上,日日精进;应世遇事即能谋虑周密,靠近或切合自然纪律,不犯或少犯错误;以宏愿大悲心去亲善天下万民,与众生万物同心同体,舍己奉献,利益天下,在舍中不得而德,则是真得(德)矣。
本文来源:海德体育-www.testo340.com
电话:092-748280473
传真:0545-160319328
邮箱:admin@testo340.com
地址:浙江省宁波市市北区央时大楼56号